欧洲网> 要闻 >

个人数字经济体:预经济学与“十五五”框架下消费主导生产的新范式

2025-10-29 14:13 来源:欧洲网   阅读量:14499   会员投稿

(预商数字经济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课题组)

(外一篇:《劳动本位赋能高质量发展:预经济学视角下“十五五”规划的实践路径》)

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大力提振消费”,强调“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这一政策导向与预经济学理论形成深刻呼应。当AI、区块链等技术推动“个人数字经济体(数字一人公司)”加速涌现,消费者正从被动的商品接收者转变为生产活动的组织者,而预经济学的预消费原理、产消者理论等核心主张,恰好为这一变革提供了理论支撑,在“十五五”扩大内需的战略框架下构建起消费驱动实体经济的新路径。

da301d34e7fdd223ee449de32bea8edc.jpg

一、理论锚点:预经济学支撑个人数字经济体的底层逻辑

余求宝教授创立的预经济学融合理性预期经济学与行为经济学内核,其四大核心主张为个人数字经济体参与生产组织提供了系统性理论依据,与“十五五”时期“消费引领供给”的政策方向高度契合。

(一)产消者理论:个人数字经济体的身份基石

预经济学的产消者理论打破了传统“生产者-消费者”的二元对立,主张个体可同时兼具生产与消费双重属性。这一理论在数字时代具象化为个人数字经济体的崛起:2025年数据显示,我国已有超1200万个体以“一人公司”模式运营,通过AI工具实现“消费决策-价值创造-商业变现”的闭环。例如宝妈晓雨通过AI选品生成家居消费内容,既作为消费者表达需求偏好,又以生产者身份聚合同类需求,最终通过预订单对接工厂实现定制生产,正是产消者理论的生动实践。这种身份融合恰是“十五五”时期“惠民生和促消费相结合”政策的微观体现。

(二)预消费原理:需求组织的核心机制

预消费原理强调通过预订、预售等前置交易方式预判需求,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个人数字经济体天然具备预消费组织能力:借助AI工具分析社群消费数据后,通过“预购认养”“定制众筹”等形式锁定分散需求,将碎片化消费意向转化为确定性生产订单。山东寿光蔬菜基地与个人数字经济体合作的案例中,后者通过聚合城市家庭的“有机蔬菜预需求”,生成10万斤预订单,基地据此精准种植,滞销率从20%降至5%,完美践行了预消费“以需定产”的核心逻辑,也响应了“十五五”“拓展服务消费新空间”的要求。

(三)生产性交易理论:价值流转的关键纽带

预经济学的生产性交易理论主张交易活动应直接服务于生产优化,而非单纯的商品交换。个人数字经济体通过数据要素驱动的交易创新,让消费行为成为生产决策的起点:95后阿哲运营的智能锁服务类数字经济体,通过AI收集用户“安装时效、功能偏好”等预交易数据,将消费需求转化为生产参数对接厂家,同时整合安装师傅资源形成服务网络,使交易过程贯穿“需求定义-生产适配-服务落地”全链条,这与“十五五”“健全现代商贸流通体系”的政策导向高度契合。

(四)价值方程:数字价值放大的数学表达

余求宝教授提出的价值方程V=α×(B×D2)中,V代表价值总量,α为聚和效率,B为基础资源,D为网络节点。个人数字经济体的价值创造完美印证了这一方程:通过AI工具(提升α)聚合消费数据(B),链接消费者、工厂、服务商等节点(D),形成价值网络(D2)实现乘数效应。程序员老林的“AI课程工厂”正是如此,以个人为节点聚合2000+学员的学习需求数据,对接课程制作资源,使单套课程价值从8000元提升至6万元/月,实现了数字要素驱动的价值放大。

145022d3e77583a191301b1ed47836c6.jpg

二、政策呼应:“十五五”规划下的发展机遇与方向

二十届四中全会关于“十五五”规划的建议为个人数字经济体发展提供了明确政策指引,与预经济学理论形成“微观实践-宏观引导”的良性互动,共同推动消费主导生产时代的到来。

(一)需求侧激活:民生保障释放数字经济体潜力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提高民生类政府投资比重”,通过补齐教育、养老等短板释放消费潜力 。这一政策为个人数字经济体创造了增量空间:在养老消费领域,个人数字经济体可借助公共数据开放红利,分析老年群体的“适老化产品预需求”,通过预消费模式对接厂家定制生产,既满足民生需求,又实现商业价值。湖北某数字经济体正是基于区域养老数据,组织500户家庭预购适老化智能设备,获得政府专项补贴支持,体现了“投资于人与促消费结合”的政策效能。

(二)供给侧改革:数据制度夯实发展基础

“十五五”规划明确提出“健全数据共享、流通、交易规则” ,这为个人数字经济体运用数据要素提供了制度保障。预经济学强调数据作为基础资源的核心价值,而政策层面的数据确权与流通规则完善,解决了个人数字经济体“数据获取难、应用乱”的痛点。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使消费数据确权可追溯,既保护用户隐私,又让数字经济体合法使用数据组织预消费,实现了“数据可用不可见”的安全应用,呼应了“十五五”“夯实数据交互使用制度体系”的要求。

(三)市场环境优化:平台赋能与监管规范并行

“十五五”规划提出培育垂直平台、强化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 ,为个人数字经济体提供了生态支撑。预商购等平台型企业的崛起,为个人数字经济体提供了“数据工具-供应链-金融”的全链条服务:中核预商购平台为数字经济体提供AI需求分析工具,对接全国工厂资源,还通过数据质押提供预生产资金,使个体有能力组织百万级预订单。同时,“黑名单机制”“标准体系建设”等监管举措,规范了预消费交易行为,保障了这一新型模式的健康发展。

69bdb3384d2b004700f5d11db4628b4c.jpg

三、范式革命:个人数字经济体重塑生产消费关系

个人数字经济体的涌现不仅是商业模式创新,更标志着社会进入“消费者组织生产”的新时代,这种变革在预经济学理论与“十五五”政策的双重驱动下,正重塑实体经济发展逻辑。

(一)从“供给主导”到“需求定义”的逻辑反转

传统模式下“工厂生产-平台销售-消费者购买”的线性链条,被个人数字经济体重构为“需求聚合-预单生产-精准交付”的闭环。中核预商购平台聚合会员预订单指导上游供应链生产,以销定产,避免生产的盲目性。义乌小商品企业与跨境数字经济体合作中,后者通过TikTok收集全球“个性化饰品需求”,生成预订单后指导工厂调整设计,使产品复购率提升35%,这种“需求定义生产”的逻辑,正是“十五五”“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政策的微观落地,也让预经济学“减少资源浪费”的目标得以实现。

(二)从“规模经济”到“精准经济”的效率升级

个人数字经济体借助AI工具打破了“规模至上”的生产惯性,实现“小批量、定制化”的精准生产。武汉某服装厂与10个服装类数字经济体合作,根据后者提供的“体型数据+风格偏好”预订单,开展柔性生产,库存周转率提升40%,这与“十五五”“商品消费从量的饱和转向质的飞跃”的趋势高度一致。预经济学强调的“提高交易效率”在此得到充分体现——数据要素驱动的精准匹配,使生产资源向真实需求集中。

(三)从“个体消费”到“网络协同”的价值重构

个人数字经济体通过节点聚合形成价值网络,实现从个体消费到群体共创的升级。云南某小镇聚集200余家数字经济体,通过共享消费数据形成“乡村旅游+农产品”的预需求包,对接当地农户与民宿,带动服务业增长300%,印证了预经济学价值方程中“D2(网络节点平方)”的价值放大效应。这种协同模式也响应了“十五五”“统一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的要求,打破了消费与生产的地域分割。

结语:双轮驱动下的实体经济新未来

个人数字经济体的崛起,是预经济学理论在数字时代的生动实践,更是“十五五”扩大内需战略的微观载体。余求宝教授的产消者理论、预消费原理等主张,为消费者组织生产提供了方法论指导;而“十五五”规划的政策部署,则为这一新型经济体提供了制度保障与发展空间。

从湖北的汽车零部件定制到山东的有机蔬菜种植,从武汉的服装柔性生产到义乌的跨境小商品创新,个人数字经济体正以“预经济+数据要素”的双轮驱动,让消费真正成为生产的起点与核心。这既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预经济学理论与国家政策的双重护航下,消费者组织生产的时代正加速到来。

外一篇:

劳动本位赋能高质量发展:预经济学视角下“十五五”规划的实践路径

“十五五”时期作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阶段,既面临着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任务,也需破解有效需求不足、财富分配失衡等深层矛盾。预经济学理论以“自然资源+劳动=社会财富”为核心逻辑,直指按资分配对劳动价值的忽视,为规划实施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参照。二者的深度契合,为中国式现代化夯实经济根基指明了方向。

一、理论锚点:预经济学重构发展的价值逻辑

预经济学理论的核心突破在于打破西方经济学“资本中心论”迷思,还原劳动在财富创造中的本体地位。其揭示的分配机制异化问题——资本从财富创造的“催化剂”异化为“主导者”,直接对应了当前我国经济中“劳动者报酬占比偏低、消费潜力被抑制”的现实困境。数据显示,我国劳动者报酬占国民可支配总收入比重约为50%,底层50%家庭仅拥有15%左右的社会财富,这种结构失衡正是内需不足的根源所在。

该理论提出的“自然资源公有、社会财富公有、私有财产按劳分配”原则,与“十五五”规划强调的“共同富裕”“人民至上”原则高度契合。其倡导的“消费即劳动、消费即投资”理念,更为激活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强化内需拉动作用提供了全新视角,与规划中“居民消费率明显提高”的目标形成理论呼应。

二、实践契合:规划重点中的劳动价值导向

二十大四中全会关于“十五五”规划的建议,在多维度体现了对劳动价值的回归,与预经济学理论形成实践共鸣。

1.在高质量发展领域,规划明确“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提出加快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成为增长点。这与预经济学“技术必须与活劳动结合才能创造价值”的认知一致,通过强化创新领域劳动价值实现,破解“资本边际效益递减”难题,为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注入动力。

2.在分配制度改革层面,规划强调“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与预经济学倡导的分配机制改革路径高度契合。规划提出的“提高劳动报酬比重”“强化税收调节”等举措,直指按资分配导致的财富集中问题,与余求宝教授“还原资本工具属性”的主张形成实践呼应,为消费潜力释放提供制度保障。

3.在体制机制保障方面,规划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提出“建设法治经济、信用经济”“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这一导向精准回应了预经济学对“资本霸权压制劳动主体”的批判,通过完善市场体系让中小企业等劳动密集型市场主体获得公平发展机会,筑牢“劳动本位”的制度基础。

三、路径探索:理论与规划融合的实施方向

以预经济学理论赋能“十五五”规划落地,需聚焦三大关键领域实现突破。

1.构建劳动价值导向的创新体系

围绕规划中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目标,建立“劳动-技术-价值”联动机制。在量子科技、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完善科研人员股权激励和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制度,将劳动贡献与价值回报直接挂钩;针对集成电路等“卡脖子”领域,实施“核心技术攻关劳动激励计划”,让科研劳动成为创新价值分配的核心依据。

2.深化分配机制的系统性改革

落实规划“扩大内需”要求,以预经济学理论为指导优化分配结构。初次分配中,建立工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同步的刚性机制,将服务业等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价值纳入计量体系;再分配环节加快房产税、遗产税立法进程,阻断资本代际固化;第三次分配通过政策引导,推动资本收益更多反哺劳动群体,形成“劳动创造财富、财富滋养劳动”的良性循环。

3.完善劳动本位的市场生态

紧扣规划“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任务,破除资本对市场的垄断性控制。在平台经济、金融等领域强化反垄断监管,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挤压普通劳动者生存空间;针对中小企业实施精准扶持政策,通过税费减免、融资便利等举措,让劳动密集型企业获得与资本密集型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充分释放劳动要素活力。

四、结论

“十五五”规划的实施过程,本质上是中国式现代化经济逻辑的重塑过程。预经济学理论为这一过程提供了“劳动本位”的价值坐标,而规划则为理论落地提供了实践框架。二者的深度融合,既破解了当前经济发展的深层矛盾,更构建了“公平与效率统一”的发展新范式,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经济基础。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