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叁 太极思维研究院院长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擘画了宏伟蓝图,其部署涵盖经济、科技、文化、安全等多个领域,是一个有机联动的整体。太极思维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智慧的凝练,文叁先生与时俱进地把它构建成完备的太极思维理论体系(发明专利号:ZL 202411583354.3),以“一个系统、两种状态、三个阶段、千差万别”的核心逻辑,为拆解全会精神、推动落地见效提供了独特方法论。从这一视角出发,既能把握全会部署的整体性,又能精准适配不同领域、不同群体的实践需求,让宏观政策转化为可操作、可落地的具体行动。
一、以“一个系统”定全局:锚定全会部署的整体性,构建“全域联动”落实框架
太极思维中的“一个系统”,强调“身在系统之中,同时自成系统”,个体与整体协调共生。二十届四中全会围绕“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总目标,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现代化等12项重点任务,各任务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支撑、同频共振的有机整体——科技自立自强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动力,国家安全体系又为经济社会发展筑牢屏障,如同太极系统中“球体与内接正方体”的关系,整体目标统领局部任务,局部突破反哺整体推进。
基于此,落地实践需构建“三级联动”系统框架:
1、顶层统筹系统:各级党委政府成立全会精神落实专班,对照12项重点任务绘制“目标-责任-时限”三维清单,明确科技、发改、文旅等部门的“系统角色”,避免“各自为战”。例如将“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联动部署,推动科研机构与制造企业建立“需求-攻关-转化”对接机制,让科技成果直接服务产业升级。
2、中层协同系统:以区域或行业为单位,建立“跨部门协作平台”。如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农业农村部门负责产业规划,教育部门推动农村职业教育,金融部门提供惠农贷款,形成“乡村振兴共同体”,确保全会部署在中层环节无断点。
3、基层执行系统:将全会任务拆解为社区、企业、学校等基层单元的“微目标”。例如社区围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开展“养老服务驿站建设”“困难群众帮扶”等具体行动;企业紧扣“建设绿色低碳产业”,制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的年度计划,让基层成为系统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支撑点。
二、以“两种状态”破难题:把握“公转+自转”规律,平衡政策刚性与实践弹性
太极思维的“两种状态”,指事物“既公转又自转”——“公转”遵循整体规律(左上中下右循环),“自转”彰显个体活力(中右上下左循环),二者相互作用、首尾一致。落实四中全会精神,既要严格遵循“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高质量发展”等基本原则(公转规律),又要结合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自转活力),避免“一刀切”或“偏离方向”。
具体实践可从两方面发力:
1、以“公转”定方向,确保政策不偏航:将全会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作为所有实践的“刚性准则”。例如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中,无论东部沿海地区还是中西部内陆地区,都需坚守“维护多边贸易体制”“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公转方向;但在具体路径上,东部可侧重“制度型开放”(如自贸试验区创新),中西部可聚焦“产业对接开放”(如承接外资加工产业),实现“方向一致、路径各异”。
2、以“自转”激活力,破解落地堵点:针对全会部署中的难点任务,鼓励基层“自转创新”。如在“加快科技自立自强”中,高校和科研院所(自转主体)可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自主制定“人才激励机制”“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打破传统体制束缚;地方政府则做好“公转保障”,提供政策支持、资源对接,让“自转”活力服务于“公转”目标。例如某科研院围绕全会“突破芯片技术”的要求,自主推行“科研团队包干制”,缩短项目审批流程,最终在封装技术上取得突破,正是“公转+自转”协同的典型案例。
三、以“三个阶段”明路径:遵循“缘起-存续-重生”逻辑,分步骤推进任务落地
太极思维的“三个阶段”,即事物演化的“缘起(阴阳交感)-存续(阴阳共生)-重生(阴阳转化)”,对应勾股定理“a2+b2=c2”,强调循序渐进、循环提升。四中全会提出“‘十五五’时期夯实基础、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本身就是“阶段式推进”的体现,落地时需按“短期启动-中期巩固-长期升级”的节奏,避免急于求成或半途而废。
分阶段实践方案可细化为:
1、缘起阶段(1年内,启动部署):聚焦“任务拆解与试点先行”。各级单位完成全会精神的学习宣讲,确定1-2个“突破口”任务开展试点。例如围绕“激发文化创新活力”,选择1-2个文化资源丰富的城市,试点“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播”项目,搭建线上展示平台、开发文创产品,形成可复制的经验。同时建立“阶段评估机制”,每月跟踪试点进度,及时调整方向。
2、存续阶段(3-5年,巩固拓展):推动试点经验“全域推广”,并解决落地中的共性问题。如“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播”试点成熟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同时针对“资金不足”“人才短缺”等共性问题,出台“文化产业扶持基金”“数字文创人才培养计划”,让全会部署从“点上突破”转向“面上覆盖”。在此阶段,重点关注“阴阳共生”——即政策落地与群众需求的适配性,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收集群众反馈,优化实践路径。
3、重生阶段(5-10年,升级迭代):结合时代变化和实践需求,对落实成果进行“优化升级”,向更高目标迈进。例如在“建设美丽中国”中,经过“缘起(试点低碳社区)-存续(全域推广)”后,进入“重生阶段”,可结合“双碳”目标新要求,推动“低碳社区”升级为“零碳社区”,引入光伏建筑、智能垃圾分类等新技术,实现“从达标到领先”的转化,为2035年“美丽中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奠定基础。
四、以“千差万别”求实效:立足“点线面体”差异,精准匹配不同主体需求
太极思维的“千差万别”,指事物以“点、线、面、体”的形态存在,动静合一、频率不同。落实四中全会精神,需正视不同地区(东中西部)、不同群体(企业、群众、党员干部)、不同领域(科技、文化、民生)的差异,避免“一套方案用到底”,通过“精准画像-分类施策”,让政策落地更贴合实际需求。
具体可从三类主体切入:
1、针对党政机关:聚焦“能力提升”:围绕全会“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要求,开展“靶向培训”——对经济部门干部,重点培训“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宏观经济治理”;对宣传部门干部,侧重“意识形态安全”“中华文明传播力提升”,通过“线上课程+实地调研”,让干部成为落实全会精神的“行家里手”。
2、针对市场主体:聚焦“政策赋能”:根据企业规模(大中小微)和行业属性分类施策。对大型制造企业,推送“科技自立自强”相关政策(如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人才引进补贴);对中小微企业,侧重“优化营商环境”政策(如减税降费、融资担保);对文化企业,提供“文化创新扶持”(如文创项目补贴、版权保护服务),通过“政策计算器”“企业服务专员”,让企业精准享受全会红利。
3、针对广大群众:聚焦“民生感知”:将全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部署转化为群众可感知的“实事清单”。对老年人,推进“养老服务提质”(如社区养老驿站全覆盖、适老化改造);对青年群体,落实“高质量就业”政策(如职业技能培训、创业补贴);对农村居民,聚焦“乡村振兴”(如农村道路硬化、农产品销售平台建设),通过“民生实事公示栏”“群众满意度调查”,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全会精神带来的变化。
结语
以太极思维的“系统-状态-阶段-差别”视角落实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本质是将传统智慧与现代治理相结合——既用“系统观”把握全局,又用“动态观”应对变化,既用“阶段观”稳步推进,又用“差异观”精准落地。唯有如此,才能让四中全会的宏伟蓝图从“纸上”走向“地上”,转化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实践力量,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筑牢坚实根基。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