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结合余求宝教授的预经济学理论,深入剖析张瑞敏先生“产品被场景替代,行业被生态覆盖”的前瞻论断。文章认为,未来商业竞争的核心,正从古典经济学的“需求-供给”范式,转向预经济学所强调的“意义编织”与“承诺兑现”。企业不再是产品的提供者,而是用户未来身份与理想生活图景的“赞助商”和“承诺编程者”,通过构建可感知、可体验、可参与的生态化场景,实现价值的跨时空交换与增值。
引言:告别“实物经济学”,拥抱“承诺经济学”
在传统商业逻辑中,企业的核心任务是生产更优质、更高效的产品以满足用户需求。这套基于西方古典经济学的“需求-供给”模型,曾引领工业时代走向辉煌。然而,当产品功能日趋同质化、迭代触及天花板时,张瑞敏以其卓越的企业家洞察力指出:“未来产品会被场景替代,行业会被生态覆盖。”这一论断并非否定产品的重要性,而是揭示了商业范式的根本性转变——从交易“实物”转向兑现“承诺”。
余求宝教授的预经济学理论,为理解这一转变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框架。它指引我们跳出“解决问题”的窠臼,转向“编织意义”的蓝海。未来的商业,不再是“我有一个好产品”的宣告,而是“我将为你实现一种更美好的未来可能”的可编程承诺(Programmable Promise)。这场革命,正在将商业的主战场从工厂和实验室,迁移至用户复杂、动态、充满情感的生活场景之中。
一、 场景:预经济学中“承诺”的价值载体
为何场景能替代产品?因为孤立的产品功能只是“静态的实物”,而场景是“动态的承诺剧场”。
—— 从“使用价值”到“体验价值”:一台洗衣机的核心功能是去污,但当它融入“智慧家居”场景,能与水电系统联动实现节能、能自动推荐洗涤程序呵护高端面料、能在洗涤剂用完时自动下单,它承诺的就不再是“洗干净衣服”,而是“一种省心、智能、高品质的生活方式”。这便是预经济学所言的,锚定用户对“未来自我”(更高效、更精致)的想象。
—— 从“解决痛点”到“编织意义”:王老吉的案例堪称经典。其产品数十年未变,但它通过绑定“火锅/烧烤”这一热辣场景,将承诺从“清凉解渴”编程为“预防上火,让你尽情享受社交欢聚”。它销售的是一种关于“无忧畅享”的情感承诺,成功将自己炼成了特定社交身份(“会吃且懂保养”的吃货)的“赞助商”。瑞幸与茅台的“酱香拿铁”同样如此,它承诺的不是咖啡因+酒精,而是一种“尝鲜、社交、参与时代潮流”的仪式感身份体验。
因此,场景的本质,是预经济学中“承诺”的具象化、感知化和体验化。它让原本虚无缥缈的“未来意义”变得可触摸、可参与,从而极大地提升了承诺的可信度和价值感。
二、 生态:预经济学中“承诺”的可编程网络
单一场景的承诺是脆弱的。为何行业会被生态覆盖?因为生态确保了“承诺”的可编程性(Programmability) 与可持续性。
—— 提升承诺的“可编程性”:一个孤立的产品,其承诺是单一且固化的。而一个生态,如同一个开放的操作系统,允许企业基于用户无限延伸的生活片段,持续地、灵活地编程出新的复合承诺。海尔智家不再卖单一的冰箱、空调,而是提供“智慧厨房”、“智慧卧室”等整体解决方案。生态内的产品相互连接、数据互通,使得“一键睡眠模式”(自动调节灯光、空调、窗帘)、“食材管理+健康食谱推荐”等复杂承诺得以实现。这种跨产品、跨服务的协同,极大地丰富了承诺的内涵和价值。
—— 延长承诺的“兑现周期”:传统买卖关系在交易完成时即结束,承诺周期很短。而生态通过持续的服务、互动和内容,将一次易延长为一种长期的“关系”。小红书从种草社区发展为生活方式生态,它承诺用户的不是一次购物,而是一个“发现更好生活、成为更好自己”的持续过程。用户停留在这个生态里,就意味着承诺在不断被重申和强化,企业的护城河也因此变得又深又宽。
生态化确保了企业能够围绕用户的全生命周期,不断发现新的细分场景痛点,编织更丰富的意义网络,从而从“工具型提供商”进化为用户“终身价值的合作伙伴”。
三、 实践路径:如何构建“场景承诺”型生态
基于预经济学理论,企业转型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 从“功能思维”转向“场景思维”:企业研发与营销的起点不应再是“我的产品还有什么功能可增加”,而应是“我的用户在生活中还有什么时刻需要被点亮”?需要像人类学家一样深入用户的生活现场,去洞察那些未被言说、未被满足的“意义缺口”。
2. 从“交付产品”转向“编程体验”:将产品视为一个与用户交互的“端口”,其价值在于能否触发一段美好的场景体验。重点规划用户从感知、体验到分享的全旅程,确保每一个触点的承诺都清晰、动人且可靠。
3. 从“封闭堡垒”转向“开放生态”:敢于打破行业边界,寻找互补的合作伙伴。正如茅台联名瑞幸,支付宝融合政务、出行服务一样,通过联盟、共生,整合多方能力,共同为用户编织一个更强大、更完整的价值承诺网络。
结论:商业的未来,是意义的未来
张瑞敏的论断与余求宝教授的预经济学理论,共同描绘了商业发展的新蓝图。它宣告了以“实物”为中心的旧范式正在落幕,一个以“承诺”和“意义”为中心的新范式正在崛起。
未来的商业胜负,不再取决于谁的技术更顶尖、谁的配方更神秘,而取决于谁更善于洞察人心,谁更能为用户编织关于未来美好生活的动人承诺,并通过构建强大的生态网络,将这种承诺持续地、可靠地兑现。企业不再是“功能提供者”,而是用户“理想身份的定义者和赞助商”。这场商业革命的终极战场, indeed(的确),不在工厂,而在用户生活的每一个片段里,在他们对自我未来的每一次想象中。
附:余氏价值方程 ( V = α (B ×D2) )
1.公式构成
VαBD2由四个要素构成:
V :代表价值(Value);
α 为调节系数(Tuning Parameter):反映环境或技术对价值的放大或削减作用。
B :表示用户行为数据(Behavioral Data);
D :指代预消费网络节点(Pre-consumption Network Nodes)。
2.公式意义
该方程揭示了“数据+网络”的指数级价值创造逻辑:用户行为数据与网络节点的平方级协同,可突破传统线性增长模式。
3.关键机制:
数据催化效应:( B ) 作为“价值催化剂”,能激活网络节点的潜在价值。例如,用户运动数据可优化运动品牌供应链,提升库存周转率。
网络平方律:( D2) 体现网络效应的指数级增长,每新增一个节点,其与现有节点的连接价值呈平方级提升。如微信生态中,用户社交数据与商户节点的连接,推动GMV指数增长。
4.应用场景:
——商业领域:企业通过整合用户行为数据(如电商浏览记录)与供应链节点(如物流、库存),实现精准营销和降本增效。案例显示,采用该模型的企业获客成本可降低62%,用户生命周期价值(LTV)提升4.8倍。
——产业协同:在智能制造中,设备运行数据(( B ))与产业链上下游节点(( D ))的耦合,可预测设备故障、优化生产流程,降低风险6。
5.理论价值:
该方程突破了传统经济学中“边际效益递减”的局限,构建了数据文明时代的价值创造新范式,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提供了理论支撑。
(预商数字经济研究院、北大博雅教研院、中国未来研究会产学研分会预经济数字化应用GBP重点工程课题组)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